春节档大片排片过大年,小片撤档改档命太苦?
第1895期文化产业评论
春节必谈话题,除有着三十多年历史传统的春晚外,“春节档”电影也成为了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民俗话题”之一,好片太多看什么?怎么安排观影档期呢?近日,随着多部影片先后宣布撤档,众人瞩目的春节现已呈“五强争霸”态势,观众的选择也基本被框定在强势电影的范围里,但这里边都是你想看的吗?这一期,我们不聚焦万众瞩目的大片,就来看看这些被撤档电影的命运。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 | 赵荣进
近日,顾长卫的新片《遇见你真好》确认撤档大年初一,根据片方和导演的回应,影片或将于今年春天重新定档上映。其实,像该影片原定大年初一上映临时改档的还有不少,比如备受调侃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特效未补完的《营救汪星人》都已先后宣布撤退,那是什么拦路虎让这些影片纷纷自觉退下另寻他路呢?
行业数据透明化的背景下,造假还有市场吗?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困扰电影行业的一个痛点,出票量和营销数据这些数据此前是并不对外开放的,这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票房注水,导致了票房数据与口碑不成正比的现象,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来说显然是负面的。而这些年来,猫眼和淘票票都在陆续开放这些数据,试图推动电影行业数据透明化。即通过分析日票房、月票房及年票房,制片方可以更加准确地判定市场走向、把脉观众喜好、合理控制投资成本;宣发公司可以合理安排资源配比,重点投放。
最重要的是,观众也更容易找到精品内容并选择消费哪部影片,这更一步加强了电影“内容为王”的主体地位,也成了部分影片选择撤档的重要参考。回归到这次春节档,霸主依然是霸主,“临阵脱逃”的也不是一部两部,在直观的票房预售数据面前,片方需为更好的“天时”而奔波。如下图:
截至发稿前,根据猫眼专业版票房预售统计,大年初一当天,《捉妖记2》排片占比37.8%,成为今年首部预售票房破亿的影片。位列第二的《唐人街探案2》排片占比25.5%。而连续三年的西游IP续集《西游记女儿国》排片占比16.4%,位列第三位。而像《遇见你真好》这样的小体量影片基本就是“炮灰”,虽然这部影片尚未公映只在圈内有过试映,据悉口碑不错,因此这一突如其来的撤档的确给人个措手不及。
而导演微博的一句“因故撤档”更是大多数改档电影约定俗成的措辞,既然延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那电影改档后的宿命就能得到比原档期有更好的转向吗?其实不然,回顾近两年来的改档电影我们发现:选择撤退的不一定都是烂片,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归来。而选择撤退的烂片无论改在哪个热门档期,终归还是市场的炮灰。
电影频繁撤档背后:一切为了票房
大片越强大,留给小片的排片空间就越小。回顾近三年的春节档期,获胜的通常只有前三或前四的影片,之后“第二梯队”的影片只能沦为票房炮灰。猴年春节档数据显示,光《美人鱼》一部电影就在七天狂揽14.73亿,撑起春节档一半的票房。也就是说,只有进入“第一梯队”的电影才有资格享受春节档的票房红利,继续创造新的票房纪录;而其余“第二梯队”的影片将在大片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许会比其他档期输得更加彻底。“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也就成为了各片方纷纷撤下的原因。
回顾这些年撤档的电影,不难发现导致它们最终撤档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种是审查没通过,被迫撤档,如《我不是潘金莲》《无人区》;一种是审查过了,但是巧遇强敌,输不起,最终临阵脱逃,如《大宅男》《闺蜜 2》;还有一种是审查过了,但是总局反悔了,如《被解救的姜戈》等。而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又属第二种最为常见,当然这种情况在热门档期中尤为普遍。
因此,改档往往是“被动+主动”的选择。对于片方来说,撤档无疑有相当大的附加成本。宣传营销方面的物料重做只是小钱,整个宣传周期的缩短或拉长才是巨大的挑战,而大多数的改档影片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排片空间,以确保票房成绩,但这样周折的效果都能起死回生吗?
票房成绩靓不靓,口碑质量来说话
档期选择的确是电影进入市场的关键一步,但纯依赖档期票房的电影也未必能摆脱窘况。相反,高质量的作品即使延期,也能在观众口碑中得以逆袭爆发。
以同样热门的国庆档为例,这向来是吸金能力很强的一个档期,2017年的国庆档前夕经历了短暂的拥挤,但随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闺蜜2》《降魔传》以及备受关注的《芳华》先后宣布撤档,该档期又呈现出往常的四强争霸态势。其中,一线男星邓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选择在圣诞档重新来过,但观众普遍反映剧本节奏散漫、悬疑氛围不足等,上映后的票房成绩也较为惨淡,用扑街来形容也不为过。
该片在国庆档挥泪暂别后,在圣诞档也没有溅起一丝的口碑涟漪。不过,失去火热国庆档后的电影,延期后也不一定都会元气大伤,关键还是在于影片除宣传热度外的内容质量本身。
以《芳华》为例,因内容设置等不可抗力原因,临公映前五天宣布紧急撤出国庆档并改于12月中旬与观众见面,据悉圈内并不是很看好这部无大咖、不够迎合还历经波折的文艺片,但事实却是:从微博、豆瓣、朋友圈和售票APP的评分来看,更多的观众和专业人士对影片给予的好评和称赞逐渐让影片成为去年最受关注以及评价最高的华语片,截至目前,它的票房已突破十四亿大关,创造了华语文艺片的最高纪录,可谓狠狠的把“撤档之仇”一报了之,电影方在低调的向外界传达着一个信号,口碑时代下影片的质量和评价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
如果作品本身质量没有水准纯靠档期支持的话,后续乏力甚至差评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如最近被人们吐槽不止的《逐梦演艺圈》,该片作为“豆瓣史上评分最低”的电影,其“ppt画风、剧情凌乱、剪辑粗糙”等评价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共鸣,即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
电影先后经历了上映四天因口碑过低撤档、大年初一重新定档、再次宣布撤档的过程。官方宣传一再强调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好片,并配以诸多“证据”来证明。其一次次的滑稽姿态令观众集体吐槽,也许这部电影的微薄票房也只能来源于观众“它到底有多烂”的猎奇心理吧。
类似于此的电影不管怎样挑选上映的“黄道吉日”都难以挽救自己的票房,现在的观众今非昔比,选择权变大的同时对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会因为某个特定日期就为这些电影走进影院。所以,撤档除了便于二次重映圈钱,卷土重来之外,也成了国产炮灰电影的终极“遮羞布”,这种不靠内容靠“炒作”的电影,即使改档也难逃票房噩运。
除了撤档、改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抛开因政治审查、演员丑闻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改档的电影外,不得不说,国内大多数改档电影背后凸显的也是我们电影市场的不够规范。在电影创作高度依赖票房的当下,产业链太短,业外资本大量涌入,业余操作比比皆是,产生诸如《逐梦演艺圈》这样浑水摸鱼的院线片。
于是,在经济冲动的驱使和行业理性数据的双重背景下,改档、撤档的现象就必然会出现,市场的混乱无序现象难以避免,但并不代表这种状态无法改变。
从最近几年的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电影能够从初期的低排片不利局面中逆袭成功,越发说明,观众的口碑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根本所在。互联网时代,好电影不怕被埋没,相反,投机取巧的圈钱方式则分分种都会被拆穿。与其挖苦心思琢磨如何定档期,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考虑怎样才能拍出好电影。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